香港移民简史:中国人半个世纪的“避难所”
1、
“东方之珠”的逆袭童话
在华人世界里,有一个关于成功人士逆袭的“套路”。大致是:一位大陆来的穷小子,逃难来到香港,凭借着精明、勤奋和机遇,十年后成为了社会名流、富商高官。
这其中最著名的,就是华人首富李嘉诚。
1940年,12岁的李嘉诚跟着父母逃难来到了香港,在他们身后的潮汕老家,正经受着日军炮火轰炸,百姓流离失所,无家可归。以难民身份来港的李家人,寄人篱下,生活穷困。以至于李嘉诚初中时不得不辍学去当钟表学徒,才能减轻家中负担。
十几年后,靠着妻子兼表妹庄静庵家的财力资助,李嘉诚开办了塑料花厂,赚到了人生第一个100万,又靠着敏锐的投资眼光和历史机遇,进军房地产,低买高卖,穷小子逆袭成为顶级富豪。
就在李嘉诚提着公文包,在香港大街小巷做推销员的时候,一位24岁的浙江男子来到香港,他叫查良镛,是《大公报》香港分社从内地新调来的编辑。
香港人说:“工字不出头”。在《大公报》做了十几年,查良镛开始自立门户,拿出所有的积蓄创办了《明报》,头一年亏损严重,以至于连夜赶稿却连一杯咖啡都舍不得喝。
为了促进报纸的销量,他不得不以“金庸”为笔名,在《明报》上连载当时文人认为“最贱格”的武侠小说,自此一连写下“飞雪连天射白鹿,笑书神侠倚碧鸳”十四部经典武侠小说,风靡全球华人圈。
而当时和金庸共事的还有一位来自广西的青年梁羽生,他比金庸晚到香港两年。
1950年,刚从岭南大学毕业的梁羽生,那时候还叫做陈文统,他因为收到家信,说父亲被人诬告下狱,让他速回。刚回到广西老家,他的一位同学拦住了正在赶路的他,告诉他:“现在农村到处都在开展运动,你回去不但救不了父亲,只怕自身都难保”。梁羽生听了这话,星夜逃到香港。
有着相同家世经历的金庸和梁羽生一见如故,两人都爱下围棋,常常白天工作完,晚上执子对弈,几番棋盘厮杀,不知东方既白。
而更为后生仔的“香江四大才子”倪匡,此时还在香港的工厂打杂,他1956年从呼伦贝尔的农场“出逃”,历经三个多月,靠着刻假章、吃老鼠,通过扒火车、骑马、坐船等多种交通来到香港。
踏上香港土地时,他一无所有,两眼抹黑,三餐无着,四壁家徒,白天去工厂做苦力,晚上去夜校蹭课,竟然只靠着一支笔,写稿致富。
根据统计,在香港的富豪里,有一半都是从深圳“逃”过去的。“东方之珠”,是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“避难所”。
2、
“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的尊严”
1841年,香港正式开埠时,全岛共有20个村落,3650个村民。179年后,今天的香港,有18个区,人口突破740万。
一百多年的风雨历程,几百万华人在香港创造了奇迹。这个“难民之岛”、“移民城市”,从一文不名到今天闻名世界,有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可以讲。香港的移民潮,可以分为四个阶段。
第一阶段,出现在香港开埠的前40年,人口由几千人涨到了16万。
作为一块满清割让出去的土地,当时的香港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渔港,英国人形容这里是“细小、荒芜、不卫生、无价值”、“比非洲的塞拉利昂更差,因为更不卫生,而且离英国更远”。英国人刚开始还想要拍卖香港的一些土地,可是没有多少商人对这块荒地感兴趣。
但就是这样一块荒地,却吸引了十几万华人前来投奔,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中国南方的战乱。“太平天国”正和清军交战,祸及黎民。为了躲避战乱,十几万人宁可全家迁移到荒地香港。
移民潮的第二阶段,是30-40年代的十年。这十年香港人口暴增,从84万增长到160万。
那十年时间,中国正处于民国时期,军阀混战,日寇虎视眈眈,内忧外患,民不聊生。而国内军阀们的战火暂时还没有烧到这里,所以,几十万大陆居民携家带口,迁居来港。
1950年开始,是香港移民潮的第三阶段,人口每年都呈直线上升。
对于从内地涌入的“难民”,香港也经历过摇摆。
比如一段时期只要抓住逃来的人,立即遣返,可这样的“绝情”没能坚持很久,因为两地人民之间“剪不断”的乡情,和大陆“难民”们令人恻隐的惨状,香港采取了“抵垒”政策,只要你能够成功来到香港而不被抓到,到达市区之后就可以在香港居留。就像垒球比赛中,跑到下一垒只要及时触垒便可过关。
另外,民间对于难民的包容就更多了。香港很多市民本身祖籍就是在广东,和这些难民同根同源,不管是出于亲情还是人性,都起了恻隐之心。他们自发地帮助刚刚从河里游过来的难民,从食物和水,当香港警察押着即将遣返的难民,他们堵在车子前面,迫使警察放人。
第四个阶段,是1990年至今,抵垒政策取消,移民香港只能通过合法途径。
这其中有曾经风靡一时后来被关停的“香港投资移民”,这项移民政策要求投资1000万港币,对于内地的富豪们来说,把1000万通过合法途径投资到香港,正是求之不得,更何况还能拿到香港身份证。
1990年至今,香港人口从560万涨到了740万,180万新增人口中,有大约100万是来自内地的移民。
除了给苦难的中华儿女提供生存的土地,香港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功能——中转站。
很多华人都是先通过香港作为跳板,然后移民去世界各地。
著名人士如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、音乐家马思聪。1967年,当马思聪听收音机对海外侨胞的节目里不再播放《思乡曲》,而换成了《东方红》,他终于下了离开的决心。趁着肝病复发被准予回家的间隙,他匆忙离开北京,几经辗转来到香港,在从香港中转,前往了美国……
正如《东方之珠》所唱:“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,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的尊严”。
3、
“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”
历史的车轮缓缓前行,香港作为中国人“避难所”的功能已经告一段落。如今的香港,是“一国两制”的特区,是国际金融中心,是中西文化完美融合的城市。
这里有着令人惊艳的各种“世界排名”,证明着黄皮肤的中国人,一样可以创造一座国际化的现代文明都市。
在2019年《世界竞争力年报》中,中国香港的“政府效率”“营商效率”“经济表现”“基础设施”4项分别排名全球第一、第二、第十和第二十二。
2018年的《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》中,香港仅次于纽约和伦敦,排名全球金融中心第三名。
2019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,香港39个学科打入世界50强。
在今年年初公布的“亨氏护照指数”中,中国香港护照以免签168个国家和地区,排名世界第19位。
香港的经济自由指数,更是从1994年到2014年,连续20年排名全球第一。
这些,还只是冰冷的数字排名,有一种排名,是我们经常容易忽视的,就是香港对祖国的贡献,和香港人民对祖国的热爱。
上个世纪50年代,列强封锁,中国辽阔的海疆处处都是“链条”。是香港承担了物资进口,支援祖国的重任。
上个世纪80年代,改革初启,香港企业家们响应政策号召,回内地投资创业。1979年,香港美心集团第二代领导伍淑清,随父亲从香港到北京,签下大陆首家中外合资企业——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,由于其注册编号为“001”,伍淑清就被称为“001小姐”。伍淑清之后,无数港商来内地投资,为改革开放的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在祖国遭受到天灾横祸的时候,香港人民也总是走在前面,慷慨解囊。
1991年华东水灾,香港人民捐款6亿人民币,而当时全国的财政收入只有3100亿人民币。
1998年水灾,刚刚回归到祖国环保的香港人民又捐款6.8亿元,总额居世所有捐款地区第一。
2008年汶川地震,香港民间捐款就达到130亿元,95%的香港人参与了捐款。
香港市民黄福荣2002年为血癌病人筹款,
由香港出发展开“行路上北京”
这一次次的“感动中国”,既有“团结起来向前看”的大局观,又有“血浓于水,环球同此凉热”的爱国情怀。
请别忘记这些,请别忘记,我们本来就是一家人,我们有着同样永远不变的黄色的脸。
同类文章排行
- 三聚磷酸钠与减水剂、解胶王等产品的区别?
- 「亚马逊人脸识别噩梦」贝索斯将AI武器化遭大规模抗议
- 星巴克的中年劫
- 腾讯游戏营收比重连续两个季度下降,支付、云计算等业务营收涨3
- 三聚磷酸钠在陶瓷行业中的作用是什么?
- 工业三聚磷酸钠实验室鉴别假冒伪劣产品的方法?
- 传滴滴即将接入ofo,共享单车大战格局或生变
- 获 3800 万元 A+ 轮投资,乐摇摇科技利用抓娃娃机做线
- 工业三聚磷酸钠在洗涤行业中的作用是什么?
- 点击在线求助,应答的却都是机器人,这样真的好吗?